对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25-07-21

慈善事业是雪中送炭、助力基本民生保障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慈善事业作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必须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引领事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体现责任担当、发挥社会价值。那么,如何衡量和认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并目标清晰、持之以恒地推动实现呢?笔者认为,把握“高质量发展”7个要素是关键。

一、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管慈善。“慈善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经写入慈善法总则,成为新时代发展慈善事业的指导原则。慈善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等诸多领域,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党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慈善事业把方向、聚力量、汇资源,提供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全方位支撑,确保其符合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利益。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应当牢牢把握党管慈善鲜明的政治属性,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落在3个方面:首先,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慈善实践。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其指导实践。发挥好在推进民生建设、助力共同富裕中的有效补充作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其次,在大局下行动。把慈善工作融入民生保障“安全网”的发展大局,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一起来,与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民生福祉的一支重要力量,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再次,坚持政治原则。党建引领贯通慈善活动的全过程,确保慈善事业方向正确、初心不变,聚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动员慈善力量,雪中送炭。引导慈善事业的参与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

二、高质量发展必须体现慈善为民。慈善法明确规定了慈善活动的目标任务,慈善为民是慈善活动的鲜明导向,是党的宗旨在慈善领域的本质体现。慈善为民项目的质量直接反映慈善救助的效能和水平。项目少、影响弱,则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反之,项目多且精准、普惠面大,则反映了高水平的发展状态。因此,精准高效的慈善项目实施是慈善为民的落脚点,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害所在。慈善工作者应当牢牢抓住项目策划和实施这一“牛鼻子”,敏锐发现群众养老、托育、看病、就业、出行等社会需求,加强调查研究,设计救助项目,提出解决方案,找到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结合点、增长点。比如,聚焦“一老一小”,帮助困难老人和困境儿童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关爱;帮助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受灾遇困群众恢复生活、重建家园;为偏远地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图书,资助困难学生上学,使其接受教育,用知识改变贫困代际传播;为困难患者提供医疗救助,让其看得起病,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把慈善为民转化为高质量的行动,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困境人民从中受益,配合政府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才能彰显慈善价值,体现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依法治善。慈善法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为慈善活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自觉践行慈善法,创造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需要慈善组织、捐赠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4个方面共同发力。就慈善组织而言,首先做到登记运作自身的合法性,建立健全决策机制、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制度,确保组织决策科学民主,项目实施精准高效,财务收支透明规范。及时向社会公开财务状况、项目进展等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定期进行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排查。广泛宣传慈善法,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和参与度。就捐赠人而言,应充分了解慈善活动中的权利义务,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慈善组织捐赠,确保善款善物捐赠合法有效,送达受助人。就政府部门而言,重在监督管理,检查指导。尤其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规范慈善资源配置,监督慈善活动,推动信息共享,开展宣传教育等。就社会公众而言,学习慈善法,了解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培养慈善情怀,参与公益事业。通过4方面的共同努力,落实好依法行善、依法治善、依法兴善,筑牢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之基。

四、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广聚善源。“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党中央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慈善工作的具体要求。引导发动、厚积善源,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有效帮扶是慈善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慈善事业质量高、作用大,就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善源支持,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实践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很重要:一是巩固拓展。巩固老善主,开辟新善源,加强与各行业头部企业、组织的战略合作,引入民非组织、商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资源,拓展募集渠道,壮大慈善资源。二是找准结合点。把合作方的关注点和老百姓的需求点找准找对,有机结合,开展项目推介,提出募集方案,争取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加。三是网上众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网络众筹能力,让小额众筹、大众参与常态化。四是应急筹款。围绕突发灾情、重大公共事件等快速反应,迅速动员,展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五是延伸根系。充分利用志愿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社会联系广、群众信任度高的特点,延伸慈善根系,宣传慈善项目,发动慈善募捐,让慈善呈现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的社会气象。

五、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善为。创新善为、善作善成是慈善事业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政策同频,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必然要求,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把握好“三个注重”:第一,注重科技赋能。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寻找慈善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掌握网络慈善传播效率高、涉众广、影响大的特点,采用新思维、新模式和新办法,提升慈善活动质效。第二,注重开辟新赛道。发展慈善信托,完善慈善信托制度,规范慈善信托运作;建立应急机制,开展应急慈善;依法开展义拍、义卖、义展、义演、义赛等活动;推动慈善捐赠由捐钱捐物向捐技术、技能、股权、证券、知识产权、服务、保险等形式多样拓展。第三,注重调动社会力量。激发蕴藏在社会中的慈善正能量,吸引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身参与慈善事业,成为慈善事业的“局内人”,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六、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治善能力。事业成败取决于人,治善能力是关键。一是配强班子。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把有情怀、有能力、有资源、有影响、能干事的人吸收充实到慈善队伍中来,发挥领头羊作用,规范内部管理,带好队伍。二是健全制度。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确保善款善物安全透明、使用规范,信息披露及时,自觉推进“阳光慈善”。三是完备梯队。慈善工作涉及项目策划、善源募集、财务管理、志愿服务组织、宣传推广等多个领域,需要梯队合理配置,能力互补,使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聚集一起,察实情、解难题,共襄善举。

七、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弘德扬善。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一方面,做好慈善文化传播工作。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形式开展慈善宣传,讲好慈善组织、慈善人物事迹,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向善而行。推动慈善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传承扶弱济困、恤孤助残、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慈善、支持慈善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政府层面的表彰力度,激发更多社会力量投身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有特定内涵和要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目标明确。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以高水平的慈善项目牵引各类公益募集,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在推进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国家大局中,做好有益补充,贡献慈善力量。

来源:慈善中国